sunjianbang1954

洛阳浆面条及其起源小议

 

 

浆面条是洛阳民间一种普通面食。现在,洛阳各酒店作为特色小吃品种。其主要食材是浆水和面条。早期,主要用发酵过的“红薯浆”和小麦面粉擀的面条。用发酵过的红薯浆做出的面条,酸中带着特有的香味,其酸,似馊非馊,似醋非醋;其香,在于酸味之后,只可品味,不宜名状。浆水热性大,故通常配以芹菜叶下锅。食用时,一般用“韭花”和芹菜茎佐餐。后来,多加以少量大绿豆下锅或佐餐。

浆面条做法简单。浆水在锅里加热到一定程度,会泛起不少浆沫。此时,用勺子不停搅动“打浆”,浆沫会慢慢消失。否则,在浆水沸腾之前,会有大量浆沫溢出锅外,导致浆味大量散失;浆水沸腾后,下面条,加芹菜叶,待面之将熟,根据需要,勾兑入适量小麦或玉米面面汁,煮熟即可。其他适量加入佐料如盐、香料、姜等。现在“打浆”时,多加入适量食用油,既可较快消除浆沫,也增加了香味。也有在下面条之前,先勾兑面汁,待其沸腾后再下面条的。

当今,浆面条的面条多用豆面,既增加了面香,又减少了含糖量。

根据洛阳民间早年使用红薯浆做浆面条的习惯,可推断其在公元16世纪之后。红薯是16世纪由菲律宾商人引入中国的。因其易于栽种繁殖,管理成本低,产量大,保存期长,很快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普及种植。开始称之“番薯”,后来,各地称谓有别。洛阳地区根据其皮色,一直称之“红薯”。早期,洛阳民间在加工红薯淀粉的过程中,使用大量的水过滤,滤出红薯渣,待淀粉沉淀后,倒出水取出淀粉晾干待用。这种水,被称之为“浆水”,简称为“浆”。红薯在霜降以后收获,此时天气很快变冷;制作淀粉需要水缸等盛水用具,取水也是费时费力的活。大多人家在淀粉沉淀后,舍不得把用过的大量的水倒掉,会放置起来食用。6-7天后,浆水开始发酵变酸。洛阳人每天都要吃面条,在使用逐步发酵的浆水时下面条时,慢慢发现在一定的时间内,此中酸味不仅不是发馊变坏,而且是一种特别的美味。渐渐就成为食俗传了下来。那时,因为红薯的收获、贮藏和加工的关系,洛阳人只有在冬春季节才吃浆面条。后来,人们发现可以用专门的发酵方法做“浆”,也出现了专业“浆坊”。也因没有人工控制温度的条件,夏天浆水发酵变馊得很快,“浆坊”通常要停业数月。也曾有人用替代品合成浆味,做出浆面条的。现在洛阳,一年四季吃浆面条已经不是问题。

评论